本书系国家社科基金宗教学重点项目的最终研究成果、也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成果、国家985工程四川大学宗教与社会研究创新基地重大项目成果,凡四卷,238万字,入选“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
全书按照时代先后顺序,建构六编三十八章。第一编,论析道教思想渊源。该部分总四章,作者从上古宗教思想观念与易学、阴阳家思想的考察入手,进而阐述道家、神仙家思想、儒家、墨家思想与谶纬神学、医学养生与术数学思想的由来、变迁以及它们在道教思想体系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第二编,论析魏晋南北朝的道教思想。作者一方面围绕此时的《太平经》、《周易参同契》、《老子想尔注》、《上清经》、《抱朴子内篇》、《黄帝阴符经》等一系列经典展开思想诠释;另一方面,抓住此时的道派和主要人物,透析这一时期道教思想的内涵及其时代特征。在第二编的论述中,作者还对汉魏至南北朝道教与儒、释的思想关系、道教劝善思想的文学表征进行了详细探析。第三编,论析隋唐至北宋的道教思想。作者着眼于“重玄学”、“心性说”、“服气论”、“修养观”内涵的解读,进而对《易》、《老》、《庄》等道教经典诠释学予以梳理,发掘其深层意蕴。这一阶段是道教兴盛时期,道教在科技思想、斋醮科仪思想大有创获,作者也分别加以考察。第四编,论析南宋金元至明代中叶的道教思想。作者侧重考察了金丹派南宗、净明道、清微派、神霄派、天心派、东华派、全真道、真大道、太一道等南宋以来新道派的理论建树和时代特质;作者也注意对此时道教斋醮科仪的救度思想、劝善思想、科技思想等予以阐述和评估。第五编,论析明代末叶以来的道教思想。作者从全真龙门派的内丹性命学和三教合一思想的考察入手,继而扩展于东、西、中等道教内丹派的理论成就。与此同时,作者对现代学者关于道教思想研究的成果予以归纳,对道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理论问题予以阐发。第六编,论析道教思想的历史影响与现代价值。作者从民间结社、少数民族宗教信仰、明清小说三个领域展示道教的思想影响。最后,作者从哲学、伦理、医学养生、文学艺术等不同领域对道教思想进行系统总结,对其现代价值作了新的评估。
学术价值或社会价值:
鉴定专家认为,该书“实现了中国道教思想史研究的突破和超越,是道教学术领域的重大成就”,无论对于全面认识道家文化的价值还是对于当代的精神文明建设来说都具有重大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佐证材料:
该书出版以来,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光明日报》、《社会科学报》、《西南民族大学学报》、《宗教学研究》等刊物先后发表评论文章。
中南大学宗教研究中心主任吕锡琛教授认为:作为一部涉及众多领域的鸿篇巨著,《中国道教思想史》凝聚了编纂者的辛勤汗水,更展现出他们勇于开拓的可贵精神。毫无疑问,这是我国道教文化研究领域的一项标志性的成果,它的问世不仅将推动海内外道教学研究向纵深发展,亦将让更多的人们更为全面地领略道门之风姿以及道教思想之精华。华东师范大学宗教研究中心主任刘仲宇教授指出:《中国道教思想史》的可贵在于撰著者不仅敢于迎难而上,而且能够在充分占有史料的基础上,以审慎的求实态度,对引述的各种文献史料进行考证与辨析。台湾辅仁大学郑志明教授认为:作为一部具有开拓性意义的学术论著,《中国道教思想史》的丰富内容和逻辑论证体系反映了该书谋篇布局的独到运思艺术,作者以高屋建瓴的手法,对绵延1800多年的道教思想进行系统阐述,独具匠心地考察了道教在不同时期的思想主张,展示了波澜壮阔、多彩多姿的漫长历史画卷。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刘固盛教授指出:《中国道教思想史》在许多方面都透射出锐意创新的精神光辉。该书超越了以往那种个案式的、专题式的或断代的研究范式,综合采取宗教学、历史学、社会学、解释学、符号学、文化哲学等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对汉代以来直至当代道教思想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全方位叙述与深入分析,充分揭示出了中国道教思想的多元创造与时代特征。把道教思想的历史价值与现实价值贯通起来,“用相当大的篇幅对各个时代的道教医学思想、历算思想、农学思想、天文物理思想等等进行了系统阐述,可谓发前人之所未发”。他总结说: 《中国道教思想史》在许多层面上都大胆开拓,勇于探索,正所谓“大器晚成,锐意创新”,由此实现了中国道教思想史研究的重要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