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学校在望江校区明德楼召开文科工作推进会,总结近年来学校文科工作的成绩与存在的主要问题,对标一流,聚焦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加强文科科研基地平台建设,全面推进我校一流文科建设与发展。校党委书记王建国、校长李言荣、文科杰出教授霍巍、常务副校长许唯临、副校长晏世经,各文科学院书记、院长,文科国家级基地平台及相关部处主要负责人参加会议。会议由许唯临主持。
会上,晏世经围绕“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取得的成效”和“进一步加强人文社科发展的三大举措”两个方面汇报了我校近年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工作情况。他指出,近年来学校不断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的顶层设计,努力营造开放包容、团结协作、文人相亲的研究氛围,着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川大风格的哲学社会科学,加快建设名师大家云集、学术流派齐鸣的一流文科。为此学校出台了“文优”的三大举措,制定了《四川大学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若干意见》《四川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奖励办法》《四川大学杰出教授(文科)增选工作暂行办法》等政策措施,加快推动一流文科建设。学校下一步将通过夯实、提升国家级科研基地,培育、创新准国家级科研平台,凝聚、构建中国特色的川大学派等三大举措,推动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
学校文科国家级基地平台负责人汇报了基地建设情况。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尹富、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周冶、南亚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李涛、中国藏学研究所所长霍巍、中国南亚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孙士海,分别汇报了各自基地的建设情况,发展现状,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困难,以及下一步工作思路,特别是对新形势下基地建设如何保持自身特色,守正创新,进一步凝练特色方向,提升核心竞争力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建议。
李言荣在讲话中重点围绕“为什么要抓文科平台来推动文科发展”“如何抓文科平台建设”两个问题进行了阐释。他说,我校一直高度重视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制订出台了多项举措推动一流文科建设。虽然近年来我校哲学社会科学取得了不少成绩,但对标国内兄弟高校和国家对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新要求,我们还存在重大项目偏少、社会影响力不够、缺少川大学派等方面的差距。他强调,要进一步繁荣发展我校哲学社会科学,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川大风格的文科学派,不能唯论文、唯指标、唯刊物,而是要重点做好三个方面工作:一是鼓励传统的基础文科(文史哲类)往深度走,真正推出有影响力的精品力作。二是鼓励社会科学(经管法类)往宽度走,社会科学要以需求牵引,要以解决国家、社会治理和政府决策咨询为导向,三是鼓励新兴的文科往交叉方向走,进一步推动文科与理工医的交叉融合,特别是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鼓励文科与信息学科的结合,如与传媒、法学、考古、文博等的结合。对于如何进一步抓好文科平台建设,李言荣强调:一是着力巩固和加强现有的“4+1”个文科国家级科研平台,更加突出特色和高峰,二是结合新形势和新要求,培育新的准国家级研究平台,三是进一步凝练方向、汇聚队伍,着力打造新的川大文科学派,努力推动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
王建国在讲话中表示,近年来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我校文科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发展势头良好,但也面临一些发展中的问题和困难,需要大家团结起来共同努力推动一流文科建设。一是要持续认真贯彻落实好学校各项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文件精神,鼓励和支持老师们敢于竞争,追求卓越。二是要与时俱进,加强已有的文科国家级基地的建设。这些基地和平台都是川大百余年来办学的成果和积累,有特色、有成效,学校要进一步理清思路,加强这些基地和平台建设。三是要适应新要求,加强新基地的培育和建设。努力做好中华文化研究院、古文字与先秦文化研究中心等文科平台的建设,推动山地考古和智慧法治等学科交叉平台的建设。四是要促进体制机制的融合创新,推动科研与教学的融合,推动基地和学院的融合,促进人与人的融合。要团结大家的力量,构建大团队,搭建大平台,面向学术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开展学术研究。五是要加强学科交叉融合,鼓励文科和理工医的交叉。六是要做好文科成果分类评价改革和期刊的重新分类定级工作,充分尊重学科规律,体现学科特色,制定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能有效促进我校文科繁荣发展的文科分类评价体系。希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推动我校文科迈上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