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所所长舒大刚教授代表《儒学文献通论》编纂组上台领奖
宗教所李冀代表《中国道教思想史》副主编詹石窗教授上台领奖
古籍所副所长尹波教授代表《宋会要辑稿》(校点本)课题组上台领奖
2018年11月18日下午,“致敬国学:第三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颁奖盛典在北京隆重举行。典礼现场揭晓了第三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奖”的获奖名单。我校古籍所《儒藏》系列成果《儒学文献通论》,《巴蜀全书》阶段性成果《宋会要辑稿》以及宗教授所卿希泰教授主编、詹石窗教授副主编的《中国道教思想史》(4卷)喜获优秀成果奖。获奖证书由四川大学舒大刚教授、尹波教授、李冀博士代为领取。此前,《儒学文献通论》(全3册)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基地重大项目“儒家文献学研究”(05JJD72009)的最终成果,曾得到2010年“国家出版基金”的出版资助,入选2012年度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与《光明日报》社联合评选的“百佳图书”,并获得四川省第十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中国道教思想史》(4卷)已获得四川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教育部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宋会要辑稿》(全16册)已获得2014年度全国优秀古籍图书奖一等奖、上海市第十四届(2013—2015年度)图书特等奖图书奖、四川省第十七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自2014年起,两年一届的“全球华人国学大典”,正发展成海内外华人共同致敬中华文化、共同呵护精神家园的人文盛会和思想盛宴。国学大典也因为坚守“致敬国学、亲近国学、重建斯文”的文化理想,动员海内外知名学者、各界精英与广大网友广泛参与评选全球华人国学奖,以及国学讲坛、跨界文化论坛、祭孔大典、国乐节、颁奖盛典等系列活动,成为全景呈现当代国学研究与传播生态的知名品牌,观察传统文化当代发展的“风向标”和“晴雨表”。
“致敬国学:第三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由岳麓书院、凤凰网、敦和基金会、一点资讯联合主办,由第九、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先生亲自担任总顾问,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国训诂学研究会、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中华孔子学会、中国孔子基金会等八大机构提供学术支持。据悉,“第三届全球华人国学奖”勿须个人申请,而系学界自发推荐产生。本次评奖活动历时六个多月,参与推荐及评选的专家400余人,推荐作品3000余种,经过筹备、推荐、统计、评审等多个环节,最终推选出“国学成果奖”“国学传播奖”及“国学终身成就奖”三大奖项获奖名单,其中,仅30项优秀作品获得优秀成果奖。
(说明:封面照片、第三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相关介绍、颁奖视频等皆转载自凤凰国学,特此致谢!)
《宋会要辑稿》简介
刘琳/刁忠民/舒大刚/尹波等 校点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4年7月第1版
在中国现存的万千古籍之中,清嘉庆年间学者徐松从《永乐大典》辑出的《宋会要》无疑是一部极为重要、极有价值的文献。迄今其大部分原稿保存在一九三六年前北平图书馆影印的《宋会要辑稿》一书中。这部书所蕴藏的宋代史料之丰富,可与《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鼎立而三。但同时这部书也是中国最难整理的古籍之一。《永乐大典》辑录《宋会要》本已很乱;徐松辑自《大典》更错更乱;再经广雅书局、嘉业堂两次整理,越整越烂,越整越乱。以至讹、脱、衍、倒满篇皆是,断裂、散乱、重复、错简比比而然。王安石曾戏称《春秋》一书为“断烂朝报”,其实《宋会要辑稿》更是一部大得多、烂得多的“断烂朝报”。读者翻开此书,耐着性子读下去,就好像走在一条崎岖小路上,重重荆棘、处处坑堑,常常无路可通,只好掩卷叹息。因此,一些学者曾经有意重新整理此书,但屡举屡废。
2009年,我们开始了总字数达1200万字的《宋会要辑稿》整理校点工作,历时近五年方得完成。全书校勘记达 33 000 多条,而正文中用括号直接改、删、补、乙亦达2万多处。除文字校勘外,特别着力于年月日之纠正、非《会要》文之鉴别、错简之移正、行款之改正四个方面。历史资料最重要的是必须正确,而其中的第一要素就是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时间错了,史料的正确性就失去了前提。《宋会要辑稿》在辑录、转抄的过程中,年月日的错乱极其严重,因而我们将纠正年月日的错误作为校勘的重点之一,尽可能逐条核对斟酌,错者改之。约计全书共改正年月日的错误(含连带的错误)二千八百余条(处)。其二,在《辑稿》中有大量非《会要》之文阑入,主要是抄自《玉海》、《宋史》、《文献通考》、《群书考索》、《续资治通鉴长编》等书,这就极大地影响了学界的研究,故而我们用很多精力鉴别非《宋会要》之文,共考出六百余处。其三,在中国现存的古籍中,没有哪一部书的错简像《宋会要辑稿》那样严重。错简的类型多种多样,有单边位移,即一处之文错简至另一处;有相互错位,即两处错简之文互易;有鹊巢鸠占,即原文脱去一块,被另一块不相干之文所取代;有连环错简,即甲处之文误移至乙处,乙处之文又误移至丙处。错简之原因,有无心之错简,也有人为之错简。迄今我们发现并移正的已有五十九处,少者十余字,多者三千余字,总字数达三万余字。移动之距离,近者或在同页,或在同卷;远者乃至隔卷(如食货六八移至食货五八),甚而隔类(如瑞异类之文误入职官类或二类之文互易)。其四,《宋会要辑稿》的行款错乱也非常严重,包括标题的错乱、正文与注文的错乱、分段的错乱等等,由此造成文意与时间的错乱或不明,其数量不胜枚举。我们对此一一加以审辨和厘正。通过此番整理点校,为读者和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比较正确而易读的读本。
此外,本书在点校整理过程中还取得了另一项重要成果,即考明了现存《宋会要》稿的原始作者。宋代共编纂了十馀种《国朝会要》,《永乐大典》在辑录《宋会要》时并未标明所据底本是哪一种或哪几种《会要》,作者为谁。对此,学术界有各种不同的看法,未形成结论。本书经过详审的考据,确认《大典》所录《宋会要》底本乃是南宋四川学者张从祖、李心传相继编纂的《总类国朝会要》、《续总类国朝会要》,从而揭开了《宋会要》的一大谜团,为四川文化史又增添了重要的一页。
2014年6月该书出版后,已经获得了学界的好评,如日本籍著名宋史研究专家王瑞来在《光明日报》2015年3月3日发表《纠错正讹
会要新生》一文,并在2015年第4期《史林》刊登长文《点校本宋会要辑稿述评》,称:《辑稿》原书“手写误植、脱缺倒衍、篇次错乱比比皆是。然而舍此无它,对这部堪称宋代史料渊薮的《宋会要辑稿》,研究者只能在忍耐中辨别使用,其中因错讹而误导之事亦所在多有,而点校本使《宋会要辑稿》发生了脱胎换骨般的巨大变化”。并认为该书“古籍整理有创新:一种是以引书改文本,一种是据史籍正讹误。啃下了这块让一般研究者都退避三舍的硬骨头,不失为一块巍巍丰碑,其意义甚至大于《宋史》点校本的出现”。《历史文献研究》2016年第1期辟出专栏,刊登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原所长、国家社科评委陈祖武,上海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古籍所原所长朱瑞熙,北京大学中古史研究中心教授、国务院参事、著名宋史专家邓小南的专文,对点校本《宋会要辑稿》予以高度评价,认为是学术界填补空白之作,是历经二百年终于完成的历代学人之夙愿,为古籍整理的一面旗帜,造福后代,嘉惠后世。
《中国道教思想史》简介
卿希泰主编/詹石窗副主编
人民出版社
2009年12月第1版
《中国道教思想史》,卿希泰主编、詹石窗副主编。该书系国家社科基金宗教学重点项目的最终研究成果、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成果、国家985工程四川大学宗教与社会研究创新基地重大项目成果,凡四卷,236万字,入选“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本书写作汇聚了全国一批道教研究专家,其中具有年过80的老学者,也有30多岁至50余岁的中青年学者,通过12年联合攻关,几经讨论、修改,最终完成、出版。该书获得四川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教育部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作为中华民族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道教在神州大地的怀抱中诞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乳汁养育而成,它与我国传统文化的许多领域都有血肉相连的密切关系。鲁迅先生曾说过:“中国根柢全在道教……以此读史,许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
这表明道教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支柱之一。从其渊源来看,道教对中国古代许多思想文化都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正因为如此,古代的许多思想文化都汇集于道教,借助道教经典存留下来。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道教对我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时至今日,道教依然在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构成中显示出独有的生命力。不仅如此,道教还流布海外,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发生影响。例如亚洲的韩国、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等地都曾经是道教传播的重要区域。近年来,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华人移民浪潮高涨,道教在西方世界有了立足之地,像加拿大、美国等地都可以看到道教宫观的风采。可见道教文化已经逐步走向世界,这是值得注意的一种动向。
鉴于道教在历史上以及现实生活中的重大影响,我国从“六五规划”开始即确立了《中国道教史》为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在《中国道教史》完成问世之后,国家又把《中国道教思想史》作为社会科学重点项目予以扶植,这是我国文化战略上的重要举措。自上一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虽然也有关于道教思想研究的学术专著问世,报刊杂志也陆续见有关于道教思想研究的论文发表,但以通史形式对道教思想作一全景式研究的专著尚且缺乏。因此,四卷本《中国道教思想史》的面世可以说具有标志性意义。
《中国道教思想史》是第一部全面系统论述道教思想发展历史的学术专著。该书最大创新是开拓了道教思想研究的新领域,深入追溯道教的思想渊源,梳理了道教思想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脉络,阐明了道教思想的历史影响,并从当代社会的视角审视道教思想内涵和价值。鉴定专家认为,这项成果“填补了道教思想通史研究的学术空白,是我国道教学术研究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无论对于全面认识道教文化的价值还是对于当代的精神文明建设来说,该书都具有重大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儒学文献通论》简介
舒大刚 主编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12年3月第1版
针对儒学文献至今没有专门著录和系统概述的状况,《儒学文献通论》一书,对2500余年来儒家各类文献进行了系统调查、统计、考察和研究, 尝试构建儒家文献的著录体系, 分门别类地介绍形形色色的儒家文献,在广泛吸收儒学文学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为历史上的儒学文献做一小结, 也为将来的儒学研究提供文献学、目录学和史料学的支撑。同时也配合四川大学《儒藏》编纂工程, 对儒学文献进行了系统的清理和研究。
《儒学文献通论》全书约250万字,分为上中下三册,是系统全面论述儒学文献的学术著作。全书按“三藏二十四目”的儒学文献分类原则,分“源流”、“经学文献”、“儒论文献”、“儒史文献”等四个部分,分别对儒学文献的流变与概况以及经学、儒论、儒史等各类文献的发生、发展和衍变历史,现存儒学文献的数量、分布、类型和大概内容,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还对其中尤为重要的文献进行了述评和提要。
近年来,为配合本书的写作,本书主编曾在《文学遗产》、《中华文史论丛》、《社会科学研究》、台湾有关专业学术刊物等权威性刊物上发表有关研究论文,连续在中国人民大学书刊复印资料得到全文转载,产生了良好的影响。特别是自1997年以来,结合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中国孔子基金会重大项目《儒藏》编纂的开展,对儒学文献的分类著录及系统整理,作了深入细致的思考和研究,发表过系列论文,基本构建了儒学文献独特的著录体系。超越传统四部分类法,提出了“三藏二十四目”的儒学文献分类原则,这一分类方法披露后,立刻得到海内外专家学人的关注,并转相引录,予以好评。如中国人民大学张立文教授说:“我认为四川大学的体例比较合理。……四川大学按‘经论史’三藏二十四目,反映了儒学的发生发展状况。”清华大学廖名春教授也说:“这种以‘经’、‘论’、‘史’为序的体系,既表现了各类儒学文献不同的价值,也反映出儒学发生、发展的历史。对传统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是一种突破,更符合儒学文献的实际。”此外,一些专家还认为:“川大古籍所创造出有别于四库的‘三藏二十四目’新体例,正表现了他们的远见卓识。”(吉林大学陈恩林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