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推介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科研成果 - 成果推介 - 正文

我校文新学院周维东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论文《延安文艺的边区面相》

2025年09月19日 11:10  点击:[]

近日,我校文新学院周维东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2025年第8期发表学术论文《延安文艺的边区面相》。

根据地与文艺的关系是延安文艺研究中的基本问题,通过根据地整体命名,可以了解根据地的政治定位、建设思想和历史境遇,进而对文艺生产的历史经验和精神资源有更深刻把握。中共中央在陕北的13年间,根据地公开名称经历了“苏区”-“边区”(“特区”)-“解放区”的变化,“边区”使用的时间最长。党以“边区”命名根据地,不仅意味着根据地从苏维埃政权向抗日民主政权的转变,也是苏区时期形成的根据地理论在全民族抗战阶段的延伸,彰显了党的抗战路线和思想。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边区的自我定位是“抗日的模范区”,形成了延安文艺跨越地域空间的“外向式”的文艺传播场,以及“中华民族新文化”目标下的“提高”氛围,使延安文艺成为文化抗战的中流砥柱。作为一个不断拓展的新兴区域,边区共同体建构,推动了边区“现场文艺体系”的形成,也形成了延安文艺以根据地为单位和而不同的多元形态,以及将地方经验升华为普遍经验的动态机制。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重新发掘延安文艺的历史经验有重要意义。延安文艺的“边区面相”,是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领导边区内部文艺建设的面相,也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党以边区为示范领导抗战文艺整体发展的面相。

周维东教授长期从事研究延安文艺和抗战文艺研究,先后完成《中国共产党的文化战略与延安文艺生产》《抗战时期国共辖区间的文学互动研究》《延安文艺重要术语的当代流变研究》等国家课题,根据地经验是其中的核心问题。近年来,周维东教授又提出“域外延安学”新问题,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