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要闻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社科新闻 - 社科要闻 - 正文

邓 玲: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融入”路径

2013年02月22日 00:00 root 点击:[]


 


邓 玲: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融入”路径



 


原文刊载2013123 星期三,《光明日报》第11版面,国家社科基金专版


(邓玲: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我国生态文明发展战略及其区域实现研究”首席专家)


      党的十八大创造性地提出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模式: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目前,进一步探索融入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实现融入的具体路径,成为当务之急。对此,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突破。


  进一步明确融入的内容和要求。通过完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细化十八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收集整理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和模式等,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集、目标集、任务集、行动集、技术集和制度集。在这个基础上,建设生态文明知识库,建立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信息平台与公共服务平台,供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使用,以此普及生态文明知识,规范生态文明建设秩序,并在使用中不断完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信息系统。


  在系统要素和结构层面,有针对性地推进深度融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是运行中的现实系统,包罗万象、千差万别,每个建设系统有各自的目标任务,承担的生态功能也各不相同。要对建设系统的各方面和全过程进行认真剖析和诊断,根据存在的问题和承担的任务,因地制宜地设计融入重点和融入方法。建议将建设系统相应地分解成理念、目标、任务、行动、技术、制度等要素,以便在要素层面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目标、任务、行动、技术、制度等要求对接融入,从而形成一个与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合的新系统。这个融入的过程是一个生态化的过程,也是一个绿色转型和质量提升的过程。只有在要素层面、结构层面的融合共建,才是深刻的、有效的。要素层面的融入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独特模式,也是生态文明建设成功的关键所在。


  将生态文明内化为百姓的绿色需求,增强融入的内生动力。建议在全社会开展绿色人生发展活动,把绿色人生发展规划列入重大民生工程。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举国体制和东方文化的相对优势,采用多种方式,在全社会开展绿色人生绿色人生发展大讨论,组织各领域专家学者开展绿色人生发展相关理论研究,尽快形成一批有影响力和指导性的研究成果。设立国民绿色人生发展规划指导中心,鼓励民众编制绿色人生发展规划。通过全民的绿色人生管理,把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内化成百姓自身对绿色生命、绿色生活和绿色职业生涯的强烈需求,从而转换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从根本上推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变革,逐步形成全面提升国民素质的绿色文化。 
        在继承和发扬中不断创新,形成融入的长效机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一个浩瀚的系统工程,融入机制的建立和巩固需要持续不断地进行创新。首先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认真总结我国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的经验、模式和创新探索,形成若干有推广价值和影响力的成果。其次要充分用好已有成果,广泛吸收国内外专家的研究智慧,完善和提升现有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制度安排和实施方案;用生态文明理念指导十二五规划中期检查和修编,适当调整相关规划。再次要大胆探索,力求在一些重大问题上有所突破。如鼓励开展生态财富计量与统计方法研究,积极推进生态财富核算标准化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逐步推动生态文明价值和生态财富增长进入主流经济学研究范畴;鼓励基层开展试点,探索生态财富管理办法和干部离任生态财产移交制度,建立与物质财富管理体制机制相适应的生态财富管理体制机制。


  需要指出的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创新驱动,而创新来源于实践,来源于群众。只要我们充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把政府和民众的力量整合起来,形成持续的创新合力,就一定能够把生态文明建设推向深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