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项成果主要学术意图在于戮力发掘汉墓凝聚的汉代精神世界,打开至为隐秘的汉代道教史图景。为此,作者探索形成了自己的“从宗教研究古史”的方法论,立足宗教而非世俗的观察视角与解释路径,将汉墓出土的大量画像资料,与初期道教文献、传世文献进行结合交叉研究,从思想文化史的内部结构演变解释古文明盛衰之因。
作者以汉墓为切入点,通过传世文献(特别是早期道教经典)与大量考古材料的相互论证,探讨了汉墓中的时空隐喻要素以及见诸汉画的神祇与仙谱,揭示了战国秦汉时期的尸解成仙信仰,梳理了两汉时期的社会信仰变迁。同时,该书运用跨学科、多视角的综合研究方法,打通了学科壁垒,重新解读了“孔子见老子”图、武梁祠画像石、徐州元和三年画像石、潘家疃汉墓画像石、济南无影山彩绘陶器以及长沙马王堆墓帛画与四重彩棺等大量墓葬考古材料,论证了汉晋时期一个占支配地位的原始道教修仙思想——“太阴炼形”,并通过原始道教的神学逻辑建立起了一套死者太阴炼形成仙过程的理想模型,从而使许多令人费解的墓葬文化现象得到了合理的解释,并进一步揭示了儒仙黄老合流、礼制下移与汉代葬俗的宗教化变迁之种种表现,取得国际领先的系列原创成果,填补了学术空白。
书中指出,绘制汉墓信仰图景的汉代宗教家们围绕得道成仙这一终极追求,为了丰满尸解成仙信仰之构造,可以拣选古今中外任何一种元素,毫不犹豫地将其砌入信仰的架设之中——文化传统、神话传说甚至历史,都成为其构架墓葬这一仪式空间的有效资源。他们在繁茂芜杂的古宗教传统中准确地找到了架设这种墓葬信仰体系所需的思想材料,更重要的是,他们准确地知道如何把这些零碎的材料砌入整个建筑中最需的位置,并严密地保持内在逻辑的完整性和一致性。不过也必须看到,这些所谓元件要素,实则源于宏大深厚的华夏传统:从它们的每一个侧面都可能找到与历史构造重新镶嵌的完美结合点。而汉唐之间千年中国最可宝贵的思想财富,正乃植根于此。
该专著历时二十余年完成,于2015年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甫一问世即赢得海内外学术界和普通读者的青睐,并引发讨论和思考。该书的日文版已在东京出版,英文版不久将问世。